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建安公等造尼寺碑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
昔夫老子作上下之经,才表清虚之妙;
庄生著内外之义,且论出处之高。
无申业报之言,岂畅因缘之旨?
眷言大道,未为尽得。
是知神理未灭,真趣幽玄。
心期之理,起惑兴障。
若非达圣膺运,至德降灵,孰能敷化大千,□□彼岸?
暨□通汉梦,炭验昆明,法轮西阐,像教东被。
自尔迄今,将千载矣。
虽神功妙迹,迥出天人,应物随方,多有□□□□玄风遂扇,绪□更繁。
或废或兴,随时出没。
良由心涂所隔,业缘致壅故耳。
我大隋膺千吉龄之会,处五运之□□□□道先天协命。
皇帝统历乘元,钦明御宇,秉金轮以治世,悬玉镜而照临,声逸万古,泽被遐外,好生恶杀,泣辜解纳,轻兹小道,慕彼大乘,欲归一谛,会由三宝。
乃诏州县,各立僧尼二寺,袭圣轨之将颓,继金言之暂缺。
使君建安公,衣冠水镜,搢绅模楷,入朝见美,出牧称贤,含柔履慎,率由成则,德流异部,声播殊方,念法界以归依弘慈,善以训物,申命勤至,不舍斯须。
县令西河宋景辅国将军、内散复州别驾、治长史宜昌竟陵二郡□□□都督,允文允武,所在称奇,制锦一周,弦歌千室,志怀清慎,恒若履冰,能官之美,今古独绝,深悟非常,情存释典,听讼之暇,无忘福田。
大梁齐相尉、博陵张服、河间张树,并以明哲,来赞专城,清勤自处,誉宣邻邑,俱申回向之心,共忻真净之路。
心意精实,不行自远。
遂仰依明敕,俯厉宿诚,乃于形胜之所,崇构尼寺。
县宦七职,爰及乡正之徒,感斯福德,忻然营助。
寺主道辩等觉法䌷上坐智,最缓称等,咸以戒操端严,音仪匪忒,烦恼已弃,业行聿修,相与经始,不日而就。
尔其势极弘丽,地惟爽垲,房庑深重,长廊交映,连甍云合,比屋霞舒,宝铎迎风,雕梁照日。
至于庄严□殿,饰尽丹青,相好非常,光明特绝。
旧尼宿德,深睹律藏,莫不负锡来游,有怀乐上。
窃惟灵应微远,无迹可寻。
但理□□□,言由事发。
故探赜索隐,更显法于将来;
幽赞神明,亦了达于未悟。
然则立德之美,从斯而见;
著述之义,其在□□。
今盛业既彰,大功克构,而徽猷莫记,非所以晓示来叶者也。
是以敬勒他山,式遵前学,庶无土功德,与山□□□传。
其词曰:
逖听前修,曾闻庄老。
可名非名,可道非道。
逍遥为贵,齐物为宝。
缘报不由,理尚未好。
遥哉上觉,□□神功。
四禅无像,三界毕空。
□非迹应,事以感通。
无因达圣,何以开蒙?
于惟我皇,自天攸纵。
九有怀德,八方咸统。
治尚无为,民随日用。
淳风既□,式歌且诵。
功参佐命,来牧蕃维。
秉兹德实,是导是绥。
民知礼让,俗尚谦撝。
过则称己,功必□□。
实为良宰,拨烦理□。
既经德化,风移俗易。
仁不独善,赞辅斯益。
共保令名,嘉命可适。
爰有明诏,诰彼四方。
玄风更阐,遗教重昌
同□□德,上下纪纲。
伽蓝仍建,迥刹高骧。
物爱雕修,人荣宝饰。
画堂皎皎,华攘翼翼。
名德卜居,宴坐止息。
归依一□□□□□温温哲人,穆穆明后。
作我桥梁,弘兹善诱。
有言必应,言立不朽。
敬勒斯铭,天长地久
隋开皇十一年岁次辛亥六月辛□□(碑拓本)
为百官贺雨请复膳表695年 初唐 · 崔融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臣某等文武官若干人言。臣等闻太平之代。
天地合而流津。至德之时
阴阳和而布泽。所以三农滋殖。
百姓阜安。伏惟天册金轮圣神皇帝陛下宝命絪缊。
元期肸蚃。包混元而建极。
宅造化而开阶。德教布濩。
仁声洋溢。增高益厚。
己修中岳之仪。顺时
更缉正阳之礼。近以少愆甘澍。
亲发至诚。怀宋景之一言。
采殷汤之六事。德音才降。
灵心允协。捧瑶缄而风起。
迎宝字而星流。云不崇朝。
复三千之药草。雨必以夜。
通百亿之江河。遍高下而同沾。
在公私而并及。陈留雨谷。
譬此非多。栎阳雨金。
方斯未重。邦国延有年之庆。
黎元罢望岁之忧。臣等中贺。
伏愿陛下凝神保和。颐情养寿。
复鲜庖之旧膳。进鹤鼎之常羞。
使芝英有驻液之期。萐莆知送凉之地。
则光天之下。率土之滨。
孰不欣戴。孰不幸甚。
微臣等幸逢休运。预沐恩波。
混虞兽而同欢。比齐禽而累抃。
无任悚之至。谨诣朝堂奉表称贺。
天机论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五、《咸平集》卷一○
天者道之心也,机者天之用也;
以心发机,将全乎道也。
日月风雨雷电雪霜,并机之用也。
地辅于天,亦犹臣事君而子事父。
故山岳川渎草木蠢动,亦机之用也,日月薄蚀,星辰彗孛,风拔大木,雨降流血,雷震寝室,霜降炎天,山岳摧颓,谷洛激斗,雉雊高宗之鼎,太戊之朝,即机之发也,发其机属乎人君者也。
夫天生蒸民,树之君以司牧之
赏之宠之,君得而专行焉;
戮之辱之,君得而擅行焉。
威福二柄,自由于君,行其所好,谁敢沮之;
行其所恶,谁敢违之。
圣人所以不妄动,不妄言,言必可行,动必可法,位至尊而心至谨,夕惕若厉,日新厥德,所以天降其祜。
故《洪范》休徵,以为肃则时雨若,乂则时旸若,哲则时燠若,谋则时寒若,圣则时风若。
乃有树连理而呈祥,抽叶而纪候,郊薮萃于麟凤,宫沼跃于龟龙。
若谓居域中之大,专二柄之重,以为行其所欲,人莫我违,纵其所好,人莫我拒,于是身妄动,令妄施,则天降其咎。
故《洪范》咎徵,以为狂则常雨若,僭则常旸若,豫则常燠若,急则常寒若,蒙则常风若。
乃有石言魏之野,壤坏梁山之丘,宣榭有火而降灾,郑门斗蛇而表异。
天降其祜,天之赏机也。
发其机,赏其君,俾人君无忘于德也。
降其咎,天之罚机也。
发其机,中其君,俾人君无纵其欲也。
故圣人则天之明,用天之机。
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汝躬」。
于是考玑衡而齐七政,然后揖让禅受,膺其大命。
是知舜有大孝,天以历数授之也。
舜又谓禹曰:「天之历数在汝躬」。
然后亦揖让禅受,膺其大业。
是知禹有有大功,天以历数福之也。
成汤伐桀,则曰「应乎天而顺乎人」。
周武伐纣,则曰「恭行天罚」。
大禹君休,海神受职;
暴秦黩武,人不聊生。
天则移其历数,授于汉祖,故五星聚东井,赤云见于骊山
是知天之发机,福善德而祸淫虐也。
故《春秋》曰「天方授楚」,又曰「天厌周德」。
授之者,福善之机也;
厌之者,祸淫之机也。
若君得天赏机而恃之,则福转为祸;
得天罚机而惧之,则祸反为福。
所以楚庄小心,故身享元吉
宋景悔过,故国不缠灾。
天之不言,而信其机乎。
孔子云:「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圣人则天之明,故厚其禄,峻其秩,以赏君子;
峻其法,严其刑,以退小人。
故赏一人,千万人悦;
罚一人,千万人惧。
然后赏不费而人自劝,刑不烦而人自正。
得非天以机警于人君,人君得天之机警于兆民,则君明臣忠,朝廷之仪正矣;
父慈子孝,家人之道严矣;
兄友弟恭,《棠棣》之诗兴矣;
夫和妻柔,闺阃之理明矣。
岂非人君用天之机,而养天之民乎。
桀纣不知天之罚机,则玉杯象箸,酒池脯林,霜刃膏人之胫血,铜柱灼人之髀肉。
故天墟其国,而暴其社。
文武能知天之赏机,则葬无主之骨,封贤人之墓,散商纣之财以富人,息虞芮之讼以劝人。
故天祚其代三十,延其年七百。
其若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则悦心在于人,而和气动于天。
是以天之六气,不得不调;
地之万物,不得不泰。
行于乐府,则其音安以乐;
化乎宇县,则其人富且寿。
介族在藻而遂性,羽虫择木而安巢。
天之用机则如彼,君之得机又如此。
是知天之,君之,其循环乎。
改元上元赦文 盛唐 · 肃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五
自古哲王。
恭承景命。
莫不执象以御宇。
历时以建元。
必当上稽乾符
下立人极者也。
朕承累圣之鸿业。
绍大中之宝位。
胡孽干纪。
王师尚劳。
乾乾之心。
岂忘鉴寐。
一物失所。
每轸纳隍之忧。
万邦未宁。
深怀驭朽之惧。
上元垂福。
宗庙降灵。
百辟卿士。
同心勠力。
方冀干戈载戢。
区宇乂安。
每励躬于帝图。
常取则于天道。
属天人叶纪。
景象垂文。
爰遵革故之典。
将契惟新之命。
义存更始。
庶有应于天心。
泽被无私。
宜载覃于率土。
可大赦天下。
乾元三年上元元年
上元元年闰四月十九日昧爽巳前。
大辟罪巳下。
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
见禁囚徒。
罪无轻重。
常赦不免者。
咸赦除之。
其与逆贼元谋
及胁从受驱使。
惧法来降。
并潜藏不出者。
巳频处分。
但能归顺舍罪。
除元恶之外。
一无所问。
史思明
必能改图。
束手来款。
亦当洗其瑕衅。
议以勋封。
内外文武官。
赐爵各有差。
六军及飞龙闲厩加赐物。
成都灵武元从扈从。
递加有差。
在外诸军。
各加录赏物。
阵亡将士。
优加褒赠。
行人家口。
所在赈给。
定祸乱者。
必先于武德
拯生灵者。
谅在于师贞。
周武创业。
克宁区夏。
师尚父
实佐兴王。
况德有可师。
义当禁暴。
稽诸古昔。
爰崇典礼。
太公望
追封为武成王
有司依文宣王置庙。
仍委中书门下
择古今名将配享。
并置亚圣及十哲等。
享祭之典。
一同文宣
自古百王。
钦慎刑法。
盖以法者人之命。
刑者国之权。
苟或失其科条。
固难措其手足。
顷以奸臣擅命。
中典不修。
造次便行。
哀矜何在。
自今巳后。
其有犯极刑者。
宜令本司。
依旧三覆。
庶平反之际。
人谓不冤。
幽明之閒。
理皆无滥。
又书称群望咸秩。
诗曰祀事孔明
爰自遐代。
尤崇祭祀。
朕深惟古义。
必在至诚。
苟德之不修。
则神亦无据。
故知精诚有感。
黍稷非馨。
而况宋景发言。
固三徙而可验。
文深诫。
为千载之明徵。
事可遵行。
理当变革。
有司所立秘祝之法。
或移于岁。
或移于人。
君人之心。
宁所忍也。
自今巳后。
削去此法。
其中祀下祀。
并杂祭祀等。
一切并停。
其诸应合祭祀。
列于常典。
所用祭料。
一依古制。
务从减省。
以副朕心。
又车服以庸。
有虞盛典。
威仪以等。
周礼旧章。
往属承平。
多历年所。
至于公卿列位。
中外在官。
多以奢僭为心。
流弊成俗。
宜令所司。
定王公巳下车服产业。
各详古制及令式。
作节限闻奏。
自顷戎车未息。
残孽犹虞。
军吏献功。
务陈首级。
且四海之内。
孰非王人。
岂以苟从昏迷。
陷在夷戮。
一朝授首。
悬彼稿街。
朕志在好生。
悯其驱胁。
其诸军所获首级。
除元恶之外。
一切不得传送。
又设官分理。
本在安人
递迁之政。
务于利用。
今寰瀛之内。
兵革未清。
加以时或不登。
物皆踊贵。
军储是急。
廪稍靡供。
冗官之流。
固甚劳弊。
其京閒司官等。
有材堪釐务者。
宜命中书门下即类例。
量资历出授外官。
王者稽古设教。
择贤以理。
广徵岩穴。
用副薪槱。
宜令中外五品巳上文武正从员官。
各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各一人。
武艺文才。
俱堪济理者。
亦任状举。
其或文乏词策。
武非骑射。
但权谋可以集事。
材力可以临戎。
方圆可收。
亦任通举。
并限制到一月内奏毕。
自古明王圣帝。
名山大川。
并委州县长吏
择日致祭
义夫节妇。
孝子顺孙。
旌表门闾。
终身勿事。
策林 其十六 十六议祥瑞(辨妖灾)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
问。
国家将兴。
必有祯祥。
国家将亡。
必有妖孽。
斯岂国之兴灭。
系于天地之灾祥欤。
将物之妖瑞。
生于时政之昏明欤。
又天地有常道。
灾祥有常应。
此必然之理也。
何以桑谷之妖。
反为福于太戊
大鸟之庆。
竟成祸于帝辛
岂吉凶或僭在人。
将休咎不常其道。
儆戒之徵安在。
改悔之效何明。
又祥必偶圣。
妖必应昏。
何以明时不能为无灾。
乱代或闻其有瑞。
报施之道。
何缪滥哉。
臣闻国家将兴。
必有祯祥。
国家将亡。
必有妖孽者。
非孽生而后邦丧。
非祥出而后国兴。
盖瑞不虚呈。
必应圣哲。
妖不自作。
必候淫昏。
则昏圣为祥孽之根。
妖瑞为兴亡之兆矣。
文子曰。
阴阳陶冶。
万物皆乘天气而生。
然则道之休明。
德动乾坤而感者谓之瑞。
政之昏乱。
腥闻上下而应者谓之妖。
瑞为福先。
妖为祸始。
将兴将废。
实先启焉。
然有人君德未及乎休明。
政不至于昏乱。
而天文有异。
地物不常。
则为瑞为妖。
未可知也。
或者天示儆戒之意。
以寤君心。
俾乎君修改悔之诚。
以答天鉴。
如此则转乱为治。
变灾为祥。
自古有之。
可得而考也。
臣闻高宗不聪。
飞雉雊于鼎。
宋景有罚。
荧惑守于心。
及乎懋懿德以修身。
出善言而罪己。
则升耳之异自殄。
退舍之庆自臻。
天人相感。
可谓明矣速矣。
高宗三代之贤主也。
有一德之违。
亦谪见于物。
宋景列国之常主也。
有一言之感。
亦冥应乎天。
则知上之鉴下。
虽贤主也。
苟有过而必知。
下之感上。
虽常主也。
苟有诚而必应。
故王者不惧妖之不灭。
而惧过之不悛。
不惧瑞之不臻。
而惧诚之不至。
足明休徵在德。
吉凶由人矣。
失君道者
祥反成妖。
悟天鉴者。
灾亦为瑞。
必然而已矣。
抑臣又闻王者之大瑞。
在乎天地泰。
阴阳和。
风雨时。
寒暑节。
谷熟
万人安。
赋役轻。
服用俭。
兵革偃。
刑罚措。
贤者出。
不肖者退。
声教日被。
讴歌日兴。
此之谓休徵。
此之谓嘉瑞也。
王者之大妖。
在乎两仪不泰。
四气不和。
风雷不时。
水旱不节。
五谷不稔。
百螣不藏。
徭役烦。
征赋重。
干戈动。
刑狱作。
君子隐。
小人见。
政令日缺。
怨讟日兴。
此之谓咎徵。
此之谓妖孽也。
至若一星一辰之瑞。
一云一露之祥。
一鸟一兽之妖。
一草一木之怪。
或偶生于气象。
或偶得于陶钧。
信非休咎之徵。
兴亡之兆也。
何则。
隐见出处。
亦不于常。
明圣之朝。
不能无小灾小沴。
衰乱之代。
亦或有小瑞小祥。
固未足质帝王之疑。
明天地之意耳。
王者但外思其政。
内省其身。
自谓德之不修。
诚之不著。
虽有区区之瑞。
不足嘉也。
自谓政之能立。
道之能行。
虽有琐琐之妖。
不足惧也。
臣窃谓妖祥废兴之由。
实在于此。
故虽辞费。
不敢不备而言之。
轮对咸平元年彗出营室北劄子 南宋 · 袁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六、《絜斋集》卷二
咸平元年正月甲申,有彗出营室北。
三月甲午,诏百官极言得失。
上谓辅臣曰:「朕即位以来,罔敢暇逸。
今彗出甚异,奈何」?
宰臣吕端等言变在齐鲁分,上曰:「朕以天下为忧,岂独一方耶」?
参知政事李至曰:「陛下此言,可以却妖矣」。
丁酉彗灭。
臣闻人主克谨天戒,凡有灾异,皆当恐惧修省,益修厥德,岂有此疆尔界之别耶!
譬之人有疾病,或发于头目,或发于胸腹,或发于手足,虽所在不同,皆吾身也,其可或忧或否乎?
彗者,除旧布新,天之大变也。
分野之说,古虽有之,然通天下一体,齐鲁之灾,即京师之灾也。
庸君姑以分野自宽,圣主则惟灾异是惧。
真宗自谓「以天下为忧,岂独一方」,可谓圣君之谟训矣。
宋景出人君之言三,荧惑为之退舍。
真宗畏天之言深切著明如此,其感悟宜如何?
甲午丁酉三日尔,而彗遽灭。
天人之感通,岂不捷哉!
圣主遇灾而惧,同符周宣,而阴阳占验之语犹曰某分某野,不无避忌,此乃谀悦之言,不可不察也。
天下之患莫大乎听谀悦之言,谀言进则正论息矣。
惟圣主审思之。